新时期、新形势式下中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发展刍议
培正中学 张利华
摘要: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给中学图书馆带来了新的课题。中学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藏书建设是最重要的基础和环节。面对经费短缺,中学图书馆除了严格把好购书质量关,还要广开门路,征集书源。同时,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已成必然。
关键词:素质教育 藏书建设 文献资源 信息技术 图书馆网络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给中学图书馆带来了无可回避的挑战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一个图书馆工作者,都应认真、理性地思考:如何走出困境,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图书馆,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学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自身价值的实现,在馆舍、设施、藏书、管理、服务、环境营造中,藏书建设是图书馆最基本的任务,优良的藏书建设能引出优良的读者服务。在我国,中学图书馆属于中小型馆,经费不多,馆舍有限,面对浩如烟海的出版物,只能选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搞好藏书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经费短缺,书价扶摇直上,是中学图书馆面临的一大困境和挑战。据出版界人士测算,中文图书的单价在今后几年仍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因经费不足导致图书馆新书补充不足,藏书知识内容老化,将困扰中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正常开展。仅从我校图书馆近年来购书情况可见一斑:
年度 新购图书 经费 年生均增书量
1997年 1557册 14040元 不足一册
1998年 1625册 19130元 不足一册
1999年 1009册 16473元 不足一册
2000年 1453册 21126元 不足一册
注:我校师生总数为两千一百多人,藏书总量为七万六千余册
这些年来,为了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我校图书馆注意严格把好购书质量关,学生人数多,借阅量大,是中学图书馆服务的主体,藏书建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购书过程中,注重图书题材、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选择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书籍,如人物传记、人生箴言、品德教育、健康心理教育之类的书籍;选择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书籍,如科普、文学、课外动手能力培养之类的书籍。同时应注意图书出版形式的生动性、多样性。思想教育类图书一向以严肃的面孔出现,往往不受学生欢迎,因此,应注意选择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结合较好的图书。对科学类图书,注重选择形式活泼、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并具可操作性的书。如《高技术与未来生活》丛书、《绿色家园》丛书等。在选择文学类书籍方面,注重选择贴近校园生活、反映学生真情实感方面的书籍,如《花季雨季》、《自画青春》、《男生心语》、《活出真我》、《十八岁宣言》、《等你在清华》等。这些书籍都很受学生欢迎。
教师是学校教学任务的主要担当者,是中学图书馆最主要的读者,必须首先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教书、育人、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用书的需要。教师对书刊的阅读需求不仅表现在书籍种类上,更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藏书建设必须优先保证教师用书。为了做到采购新书有的放夭,我们经常请各学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直接到书市购买相关学科用书,实践证明,这种购书方法效果相当好,针对性强,书刊实用,既购到了高质量的图书,又节省了经费。
这些年来,为了改造馆舍,丰富馆藏,除了上级拨款,学校自筹资金,还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积极捐助和支持。香港爱国知名人士马文辉先生和夫人捐了四十万元,用于图书馆装修和购买设备;中科院院士、我校校友杨先生送来了自己的著作《一个造船者的自述》;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我校校友李金培教授将自己收藏的二百余册、价值近两千元的书籍赠给了图书馆;美国培正同学会的校友们将自己家中的藏书收集起来,不远万里,用船运回母校;我校高级教师郭汉光老师,将自己多年来发表的论文装订成册,送给图书馆;还有不少培正师生和培正同学会的师长们将自己家中收藏的书籍送给了图书馆……
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图书馆是进行文献资源管理的机构,把图书馆的发展局限于收藏具体文献信息的规模及相应的处理能力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中学图书馆正经历来自其它方面越来越多的竞争。传统的中学图书馆是完全依靠手工操作的工作方式,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机的普及,图书馆向数学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一九九六年我校图书馆实行了电脑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建成有九台微机联机、自成网络,有五万三千多册藏书、六千余册期刊的书目数据库。实现了采购、入藏、检索、流通一条龙电脑管理服务。然而,随着形式的发展,人们将不再重视图书馆的中间作用,现在和将来的读者的最终选择不再取决于图书馆本身的馆藏,而是取决于信息服务的手段和质量。教育的需求将使中学图书馆处在一个转型期,图书馆不能只停留在作为一个文化机构上,必须有一个质的改变。要真正开发和加强它的信息功能,不再是以传递文献单元为已任,而应是开发和传递文献信息的场所,这就要求图书馆不仅仅是提供文献的主动服务,必需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IFLA主席韦奇沃斯曾言:“能在信息革命中站住脚的,将是那些采用因特网等新技术,能提供跨时空服务的图书馆。”在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探索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发展之路,是中学图书馆一项新尝试。网络下的图书馆应该从有限的馆藏资源转变为开发、链接和传送信息资源,提供和经营服务,以网络服务的方式来重塑和发展图书馆。图书馆不再是坐等到读者进馆的服务机构,而是突破传统图书馆时空限制,走进用户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将由原来的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移。信息革命的基本中心不在于获得的信息数量和类型的多少,也不在于所使用的技术革新有多先进,而旨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的信息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馆的现实馆藏,二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虚拟馆藏)。现实馆藏包括:本馆的书目数据库、光盘信息库及其它特色数据库。虚拟馆藏指非本馆现实馆藏,通过网络可检索和共享的外单位或异地的其它服务器上的信息资源。充分做好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信息环境建设是网络信息服务的中心任务。包括:1,建立性能优良、运行高效、界面友好、安全可靠的图书馆局域网系统;2,建立多层次的数据库环境,包括馆藏书目数据库、电子文献数据库、网络资源镜像库;3,建立以多媒体为主体的电子阅览室,满足各类型、各层次读者阅读各种文献载体的需要;4,通过校园各种平台,形成全校的信息检索查询网络;5,联通INTEMET网,在网上下载国内外有关的信息资源,形成一种新的文献资源。
目前,我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在筹备待建阶段,图书馆网络与校园网络尚未接通,我们仍处于落后状态。电子图书馆依靠互联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在网上采购图书,编排联合目录;利用网络通讯提供大型联机系统的数据库检索;利用电子邮件开展馆际互借,从而真正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社会信息资源管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在中学图书馆的充分体现和有效利用,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方向。我们的设备需要更新,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信心,只要我们努力,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秋莲:《知识经济与中学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0(3)
2,张健:《中学图书馆如何实现自动化管理》,《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