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学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

教师读书:没有任何借口

分类栏目:业务学习 文章上传时间:2006年3月13日 (双击鼠标自动向上滚屏)


               教师读书:没有任何借口
                          张刘祥

     最近,我在认真地读一本书,书名叫《没有任何借口》(费拉尔· 凯普著,金雨编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年10 月版)。“ 没有任何借口” 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强化的是每一个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200 多年来,西点军校为美国培养出了3 位总统,5 位五星上将,3700 名将军及无数的精英人物。更让人惊奇的是,大批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在企业界同样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可口可乐、通用公司、杜邦化工的总裁都出生于西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500 强里面,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 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 多名,总经理、董事有5000 多名。可以说,任何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
    我们不禁要问:西点军校隐藏着怎样的秘密?阅读了《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后我们就会明白,全部的秘密全在于“ 没有任何借口”,就在于“没有任何借口”所体现出的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
     由此,我想到了教师读书。我觉得教师读书同样“ 没有任何借口”。因为,我最近从《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这样的报道: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阅读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目前即使是销售业绩最好的教育经典著作,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发行总量也不过十几万册,而这与13000 万教师的数量之比,不足千分之一。再比如说《陶行知文集》,这是唯一在现今的市场上还能见到的陶行知的著作,而这本书自上世纪80年代末初版至今,近20 年来只有8000 册的印刷量。足见被毛泽东誉为“ 伟大的人民教育” 陶行知已经被教育界大面积遗忘,而新一代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接触过陶行知的著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经典教育名著中,发行量最好的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也只有4300 册,较好的是卢梭的《爱弥尔》,只有2000 册。这些书在出版前被出版社和书店相当看好,但广大教师就是不买,就是不读。
     丁继泉是重庆市最好的小学之一——人民小学的校长,她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她在自己的学校里一直坚持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督促教师们读书。但在用尽了手段之后,结果却让她很困惑:在教师们交来的读书笔记中,充斥其中的是大段大段的教育著作的简单摘录,鲜有教师自己心里的东西;而即使有的教师在笔记中发了些感慨,也大多是无病呻吟,与真正的教育见解相差得十万八千里。
教师不读书,往往有以下几种借口:
     一是觉得没有时间看书。一些教师一天忙到晚,既上课,又当班主任,还要兼任其他工作,晚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所谓“ 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的确很辛苦,没有时间看书学习。有的学校实行岗位补贴制,多上课,多拿钱,使得部分教师宁可多上课,也不愿意坐下来读点书。再加上“ 家教风” 越刮越烈,受利益驱动,不少教师晚上、星期六、星期日一批又一批学生排得满满的,哪还有时间看书?再说,即使有时间,也根本没有心思看书了。
    二是觉得没有兴趣看书。这部分教师大多学历合格,评上职称,且人到中年,教学上还过得去,因此,教学之余,无所事事,聚在一起,打牌搓麻将,得过且过,要说看书,没一点兴趣,连教学书都懒得看,拿起课本就进教室,认为自己的水平和经验应付学生还绰绰有余,还用得着看书吗?有时间还不如上网聊天。
     三是觉得没有必要看书。这些教师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大部分是所谓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满足于过去的成绩,在青年教师面前喜欢摆老资格,一谈到教学,就夸夸其谈,说我以前怎么样怎么样。但是,他们忘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果你仍然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津津乐道于以往成绩,不与时俱进,不转变观念,不创新方式,那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你必将迟早被淘汰。
     四是觉得学校不提倡读书。有的学校把教师读书当作业余时间干的事,上班时间读书被看成是不务正业。再说,社会对一所学校最直接的要求是自己的孩子能考个高分、有个好成绩可以上重点中学,其余的都不重要。在这种氛围影响下,学校追求“ 分数第一” 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了。于是,不少学校不放手让教师读书,把教师的读书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有的甚至干脆不提倡教师读书,其他方面的投入舍得花钱,就是不肯给图书馆增添新的图书。
     我认为以上种种都不能成为教师不读书的借口。教育界前辈吕型伟老先生说:“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献身,就是不能照顾个人的利害得失;求真,就是敢于坚持真理,修整错误;创新,就要敢于独立思考。”《我的教育观? 基础教育卷》第227 页,广东教育出版社)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肩负着“ 传道、授业、解惑” 的重任,被誉为“ 人类灵魂工程师”、“ 光荣的人民教师”。面对着家长期待的眼神、学生求知的目光,耳听着人们赞许的语言,如果教师不再读书,是不是会感到底气不足?
     一个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教师是塑造灵魂和精神的事业,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生长。作为一项为孩子“ 打底” 的工程,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一种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而要做到这一切,答案就是——读书!教师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进行实践研究,进行不断反思,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并进而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途径。
     教师读书,没有任何借口。非读书教师不能充盈自己的思想。假如教师不读书,自己的素养就不能提高。不读书的教师如何能丰富自己的心灵,如何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他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但愿这能成为所有为师者信守的教育真谛。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教师如果不注重读书学习,不注重获取新的东西来充实自己,那他的教书只能是凭经验、凭惯性运作。这样,即使教一辈子书,也只能是教材、教参、标准答案的传声筒而已,还谈什么创新与发展呢?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一旦读书成为了你的一种自觉行动,一种习惯,那么,即使你不能成为优秀教师,也就向优秀教师的目标靠近了一步,这就意味着你的教育教学已经或者正在走向成功。
     教师不但应该读书,而且应该嗜书如命。我们适逢改革开放的盛世年代,责任和挑战同在。时代呼唤勇于创新的人才,创新人才呼唤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教师,创新的教师需要有先进的理念、广播的知识、创造的才能、开放的思维品质,而所有这一切,唯读书才能获得。教师如果不能在高层次的知识、智能、情感背景下开展工作,而是于低层次的知识传递中呕心沥血,充其量也只能“ 呕”出低水平。教师应该“ 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应该“读书,读书,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在2003 年全国“ 两会” 期间,提了一个设立我国“ 读书节” 的提案, 受到了“ 两会” 代表的广泛关注。他倡导的营建“ 书香校园” 实验活动,大大推动了广大教师的读书热情。尤其是朱教授提出的教师“ 必须读一百本书” 的目标、每年推荐的“ 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尊敬的教师们,不要再为不读书寻找借口了。借口的代价无比高昂,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一点也不比其他任何恶习少。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让我们改变对借口的态度吧,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读书中来吧,因为,“ 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失败没有借口,成功也不属于那些寻找借口的人! ”

文章来源http://blog.linziedu.net/user1/273/archives/2006/1167.shtml

文章出处:广州市中学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

编辑:lyz